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小时温度数据的北京市热岛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分析
周小康, 李靖, 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5): 939-949.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068
摘要774)   HTML    PDF(pc) (3684KB)(140)    收藏
利用2016年北京市自动观测站的逐时气象要素数据, 排除复杂天气影响, 筛选出微风、晴朗的10月23日全天为研究时段。采用ANUSPLIN空间化插值软件和百分位法定义城市热岛, 探究北京市热岛24小时移动路径与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分析热岛逐小时变化与土地覆被的关系, 得到如下结果。1) 北京市秋季晴天热岛强度存在日变化规律, 其中18:00—23:00时段的热岛强度增长速率最大为0.48oC/h。2) 日内不同时刻热岛分布存在差异, 水平分布形态有以下 3 种范式: 单中心式热岛、多中心式热岛和辐射状热岛。3) 不同时刻热岛分布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不同, 白天热岛分布区无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 不同时刻热岛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结构差异大; 夜晚热岛分布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建设用地为主, 不同时刻热岛区 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结构差异小。4) 热岛日内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00:00—03:00, 热岛逐时移动面积小, 且移动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无明显变化; 03:00—07:00, 热岛向林地占比增多、建设用地占比减小的区域移动; 07:00—09:00, 热岛向林地占比减小、耕地与建设用地占比增大的区域移动; 09:00—15:00, 热岛整体向东移动, 建设用地占比减小、耕地占比增大; 15:00—19:00, 热岛移回建设用地占比增大的区域; 19:00—22:00, 热岛移动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无明显变化; 22:00—23:00, 热岛向耕地占比增大、建设用地占比减小的区域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东部地区未来气候舒适度变化预测
金安琪, 张昂, 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5): 887-89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57
摘要1054)   HTML    PDF(pc) (3727KB)(138)    收藏
选取中国东部691个数据记录较完整的站点, 统计各站点1971—2010年间每年每季的热日、冷日和舒适日天数, 利用温湿指数(THI), 评价中国东部季风区近40年的舒适度变化, 并结合未来情景下气象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展望21世纪末中国东部地区的舒适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971—2010年间, 中国东部季风区在一定程度上变暖, 东北和华南的气候敏感度高于其他地区, 沿海的气候敏感度高于内陆, 东北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季风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的影响评价
冯瑶, 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3): 655-664.   DOI: 10.13209/j.0479-8023.2018.004
摘要754)   HTML10)    PDF(pc) (3419KB)(342)    收藏

利用中国北方季风区121个地表气象观测站2000—2013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及MODIS遥感8天平均总初级生产量数据(MOD17A2), 分别建立了14年内8天累积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雨量与累积总初级生产量的线性气候相关模型。基于模型所得区间的阈值和参数, 计算区域模式RSM本底时期10年(1996—2005年)及未来 10年(2041—2050年)两种排放情景RCP4.5和RCP8.5下, 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累积开始日期、累积时期、累积结束日期及累积速率变化, 分析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对总初级生产量累积的影响, 并综合评价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对总初级生产量的模拟精度高于最高气温和降雨量; 总初级生产量累积开始和结束日期对4 类气候因子的变化均较敏感, 而累积时期和累积速率仅对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化较敏感; 未来气候变化将延长累积时期, 增加累积速率, 并提高总初级生产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性评估
周一敏, 张昂, 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6): 1099-1107.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123
摘要818)   HTML20)    PDF(pc) (3113KB)(319)    收藏

基于中国地面降水和气温0.5°×0.5°格点数据集以及区域协同降尺度试验东亚地区项目组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气候预估数据, 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1980—2100年的气候脆弱性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脆弱性在未来的100年中整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 特别是2050年后, 增大速度进一步加剧, 到21世纪末, 几乎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都表现出明显脆弱性。从宁夏中卫到呼和浩特北部一带, 脆弱性形势较为严峻, 而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脆弱性程度较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北京地区PM2.5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周一敏, 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1): 111-124.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02
摘要882)   HTML299)    PDF(pc) (3659KB)(780)    收藏

利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2009年以来的PM2.5浓度监测数据、MODIS 光学厚度数据和NCEP边界层气象要素数据, 对近年来北京地区 PM2.5 和边界层内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09—2011 年夏、秋季以及 2012 年夏、冬季北京地区 PM2.5 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2013 和 2014 年污染情况稍有转好; 北风为有利于PM2.5 扩散的气象条件, 且随着北风增强, 扩散效果更好; 南风为有利于 PM2.5 堆积的气象条件, 且随着南风增大, 堆积效果略微增加; 边界层高度越高, 越有利于PM2.5的扩散; 相对湿度越大, 越有利于PM2.5的堆积; 降水对 PM2.5 有明显的驱散作用。21 世纪以来, 北京地区的平均边界层高度有明显的降低趋势, 从 2500 m降低到 1500 m 以下, 其他气象要素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MODIS地表温度的京津冀地区城市热岛时空差异研究
陈彬辉, 冯瑶, 袁建国, 周一敏, 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6): 1134-114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104
摘要972)   HTML    PDF(pc) (675KB)(1070)    收藏

利用2000, 2005 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识别城市和郊区, 基于2000—2010年 1, 4, 7, 10月MODIS地温产品探究京津冀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差异, 讨论城区土地利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季节特征突出。白天热岛与夜间热岛差异较大, 夜间92.8%以上的城镇表现为热岛, 且季节差异小。夏季白天热岛最强, 冬季白天85%的城市呈现冷岛效应。白天水体减弱城市热岛强度, 夜间相反。春、夏季草地增加白天城市热岛强度, 冬季白天为减弱作用, 夜间四季均为增强作用。农田和林地在春、夏、秋季白天减弱城市热岛强度, 冬季白天为增强作用, 夜间四季均为减弱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 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研究
牟雪洁, 赵昕奕, 饶胜, 黄琦, 柴慧霞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2): 279-28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08
摘要1191)   HTML    PDF(pc) (3457KB)(1039)    收藏

以2000, 2005和2010年3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基础, 采用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动态度等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年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近10年屏障区内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稳定, 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 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 2) 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均有增加或减少, 其中湿地增加2660.9 km2, 草地减少1377.5 km2, 城镇面积增加224.6 km2, 农田面积减少163.4 km2, 荒漠减少1388.5 km2; 3)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城镇、农田类型变化速率明显高于湿地等生态用地, 2000—2010年城镇面积以2.88% 的年平均增长率迅速增加, 农田面积以0.64%的年均速率持续减少, 而湿地年均增长率仅为0.44%; 4) 生态系统类型整体转移量较小, 仅为整个研究区的0.5%, 其中草地→湿地、荒漠→湿地的转移量最大, 两个转移方向的总转移比例达到69%; 5)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共同驱动因素, 其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口与GDP的急速增长导致城镇不断扩张, 其深层次原因是工矿业的发展, 载畜量增加是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但生态保护工程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2002—2011年华北平原北部农田缺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李鹏飞, 冯瑶, 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 (6): 1112-111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21
摘要685)      PDF(pc) (2419KB)(631)    收藏

利用华北平原北部气象站点实测气温、降水、风速等基本气象要素数据, 结合土壤相对湿度数据, 计算降水量、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变化量3个水分循环的核心变量, 构建华北平原北部农田水循环模型, 设计缺水量指标, 并分析2002—2011年华北平原北部农田缺水量的逐旬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华北平原北部的农田在整个作物生长阶段严重缺水, 大多数月份所有地区缺水, 仅7月中旬自然水分较为充足; 春季是华北平原北部农田干旱最严重的时期, 以河北中南部地区春旱最为严重; 秋季干旱程度相比春季较轻, 干旱相对严重的区域位于研究区域西北部; 衡水以及北京西部地区在整个作物生长阶段均严重缺水, 是干旱最为严重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水分利用管理及农田灌溉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近30年中国东部气温对土地覆被变化的敏感性
冯瑶,李琰,赵昕奕,刘文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599)      PDF(pc) (883KB)(283)    收藏
利用1979?2010年中国东部295个气象站点近30年逐年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数据, 分析气象站站点周围3 km土地覆被变化和相应气温变化, 研究中国东部地表土地覆被变化对站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近30年研究区域内草地锐减, 城市剧烈扩张, 林地显著增加; 站点气温年平均变化率在-0.2~0.9℃/10a之间, 区域气温年平均变化率为0.38℃/10a; 不同土地覆被上的气象站点气温变化率明显不同, 按城市、农田、草地、林地的顺序依次减小; 区域气温变化是多种覆被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覆被变化并非局地气温上升的唯一原因, 却深刻地影响着局地年气温变化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2009-2011年中国西南五省的降水异常
李鹏飞,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575)      PDF(pc) (7619KB)(80)    收藏
针对2009年开始的我国西南地区大旱, 选择云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5个省份作为研究区域, 利用西南五省126个气象站1970-2011年逐日降水数据, 计算并分析西南五省2009-2011年逐旬的降水变率情况。结果表明这3年中西南五省大部分时间降水变率都为负, 即降水量比往年少, 而且从10月至来年3月是降水量减少最严重的时期, 这几个月正好是西南地区的干季, 干季更干的状况加剧了此次旱灾的危害程度。旱情的发生在空间分布上有一些规律, 基本上都是广西先出现旱情, 然后扩展到云南、四川, 结束时也是广西首先得到缓解。此外, 通过环流参数相关分析, 发现西南五省降水受到西太平洋副高以及西藏高原气压场的影响, 不同的环流参数影响的地区和时间不尽相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近30年中国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地表气温变化
李琰,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 基于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模型的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短期预测
窦浩洋,邓航,孙小明,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37)      收藏
以青藏高原78个站点50年的逐年降水和温度数据为基础, 使用 SOFM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高原的降水和温度变化进行了分区, 并采用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回归( MGF-OSR) 预测模型对青藏高原的降水和温度进行了5年情景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总体而言, 今后 5 年青藏高原的降水年际波动较大, 并没有显著的趋势;但青海东南和西藏东部部分地区有明显的减少。青藏高原的总体温度变化增加趋势显著, 仅高原东南部明显降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风险评价
孙小明, 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36)      收藏
计算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冀、蒙、辽交界地带)1961?2007年的气候风险指数,将其与土地易损性系数综合得到生态风险指数,划定生态风险级别,分析气候风险和生态风险的时间序列变化和空间分异规律。得出的结论主要为: 1) 1961 ?2007年,气候风险呈现增加趋势。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气候风险指数逐渐变大,风险增强;阿巴嘎旗风险极高,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周围旗县也处在高风险中或者有向高风险变化的趋势。2) 研究区域内,越向北方、向西方的区域生态风险级别越高,风险越大;4级高风险和5级极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阿巴嘎旗南部浑善达克沙地地区和翁牛特旗中北部科尔沁沙地地区。3)生态风险级别较高的地区对草原覆盖度变化、气候变化都表现得更加敏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近50年深圳气候变化研究
张恩洁, 赵昕奕,张晶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909)      收藏
利用对深圳站1953—2004年气象资料分析深圳50多年的气候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34 ℃/10a,其中夏、秋季增温较大;夜间温度上升较明显;日较差呈下降趋势,秋冬季节下降幅度较大;极端低温上升趋势明显,高温日数也显著增加;年降水天数、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都明显下降。各气象要素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趋势,这与深圳的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十分吻合。这说明对深圳气候变化的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分析城市化的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